贵州茅台估值建模第一季第五集恢复上行周期, 库存怎么变化?
到2014年,茅台的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,从2011年的15%左右上升至20%左右。
注意,在去库存周期中,虽然下游景气度下滑,拉低了预收款指标,但是,收入却仍然保持正增长,只是增速略微下滑,但是与同行业收入负增长来比,已经表现很不错
这是因为,期间,其还通过对经销商放宽信用期,以应收票据支付货款,降低下游经销商的资金压力,2014年-2015年,应收票据同比增长524%、324%。
经过一番去库存,在库存逐渐触及低点(2015年),白酒指数终于开始回暖,行业开始进入周期上行。
终于,熬过低谷期,进入第三阶段(2015年至2017年):受益于2016年预收大幅度上升,随着预收逐渐释放,使2017年的营收出现快速增长。
同时注意,随着“三公政策”的影响,白酒的消费结构也已经从过去的政商为主,变更为个人+商务社交为主。因此,茅台也加大了中端系列酒的投入。
如,2016年投资建设约35.8亿元的酱香系列酒;并随后加大营销系列酒产品,2017年系列酒收入同比增速171.53%。
除了品类方面的拓展,在经销商方面也有动作——由于大经销商容易形成地区垄断进而控制市场,且不利于茅台厂商的扁平化管理。这一阶段,茅台开始注重小经销商的发展
截至2017年,其国内经销商数量为2979个,国外经销商104个,合计3083个,同比增速达到27.6%。
这使得茅台的渠道渗透力也随之提升,截至2017年,其一二线城市渗透率飙升至33.4%,而城镇渗透率也从1%左右上升至8.29%。
不过,麻烦也随之而来——茅台酒厂设置的“价格红线”推行受阻,中小经销商囤货现象大量存在,造成市面缺货现象更加严重,价格再度上升。陷入了“供应不足→销售旺盛→价格上升→价格管制→囤货增加→市场供给紧张→价格再度上涨”的恶性循环。
此处我们梳理一下,茅台酒的价格变化,主要是四个字:库存周期。
一般供需平衡点上,会因为某些原因引发价格上升(如茅台2012年之前的黄金期,有经济刺激计划及白酒快速发展红利期的诱因),此时价格上升,引发厂商和经销商加大库存,终端需求增长推升价格上涨,进而引发更多经销商加大囤货。
预知后续,且听下回分解
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股市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